北京日报,你真的懂个球了!
文|庄志明律师
今天在网上看到北京日报评“苏超”,彻底惊呆了。北京日报近日竟然发文称要警惕“苏超”联赛饭圈化,警告“苏超”联赛别被流量玩坏了,沦为“空洞狂欢”……
那破文章我懒得深入研究,但已闻到了文章背后赤裸裸的酸味。“苏超”不就是一个群众体育活动嘛,还至于说啥饭圈?“苏超”搞这么长时间了,我都不知道一个球员的名字,我身边看“苏超”的朋友也不知道球员的名字,这是哪里匪夷所思的饭圈啊?
北京日报高高在上惯了,居庙堂之高,生出何不食肉糜的毛病。你若是对那些那些拿高薪、吃海参、泡女明星的职业球员的比赛批评批评,我敬你是一条汉子。可是你居然对一个刚从外卖员队伍和田间地头跑出来的群众球员来批评饭圈和娱乐化,你不感受感受自己的无知吗?
根据官方数据,“苏超”参赛球员基本上是非职业球员,他们来自青训队、体工队、大专院校以及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苏超”没有一个球星,哪里来的追星?哪里来的饭圈?回答我!
难道说草根足球爱好者们踢球就不配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看一看,瞧一瞧,赞一赞的机会?难道说人民群众只能花高价看那些吃海参、拿高薪、泡女明星的职业球员的“表演”?难道说观众只有在电视机前而无在赛场上看球的条件了?
一个很正常的与民同乐的群众体育赛事,被北京日报扣上“饭圈化”的帽子,真的是无比荣光了。江苏把一个球员来自老百姓、踢球服务老百姓的群众体育搞的生机勃勃,津津乐道,让北京日报吐酸水,这就是荣光。
这时我不由自主想到敬爱的周总理了,周总理,我们想念您。
周总理在1961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对文化部的官僚主义倾向提出了严厉批评。他批评道:“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周总理指出,各地的文化形式是人民长期喜闻乐见的,领导干部不应凭个人喜好对其评判,而应尊重人民的选择。
在这次讲话中,周总理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文化部副部长到四川考察访问,观看了川剧演出后,随口发表了一句“川剧这种形式很落后”。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一位在座的同志当即回应道:“川剧落不落后,要由7000万四川人民来决定。”
同样,“苏超”好不好,“苏超”高不高,“苏超”美不美,要由8500万江苏人民来决定,由不得北京日报说三道四泼冷水、阴阳怪气搞讽刺。那些充斥迂腐、呆板、酸味的“批评”,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
平心而论,我对“苏超”的火起初也是人云亦云,直至昨天我看了扬州队对阵泰州队的比赛,仿佛懂了一点“苏超”的流量密码。
昨天(6月14日)“苏超”两场比赛:淮安vs南京,26018名现场观众;扬州vs泰州:20879名现场观众。这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证明。
倘若你说“苏超”足球比赛本身精彩,那是睁眼说瞎话了。你想想,天天吃海参的职业运动员的比赛,你都看不出什么精彩,还会从业余队的足球比赛中看出精彩?说实话,俺这个伪球迷看他们踢球看得都着急,恨不得自己上场,他们传球、射门动作都像慢镜头……
但是这群刚脱下外卖装才穿上球服的运动员真的很拼,真的卖力,真正体现了“没有假球、只有世仇”的踢球理念。绿茵场上,双方球员踢得拼命,奋力奔跑、全力拼抢,充分展现了体育魅力,带来了足球最纯粹、最纯真、最朴素的快乐。
看看,像不像“美团”和“饿了么”的比赛?就这么贴近,就这么和普通人相像,他们长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脸,全然没有职业球员那副拽的样子。
特别是场上的担架那是一次又一次上,伤员一个个下,人家那么拼了,你还心心念念那球技,你还在乎那青涩的传球带球?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观众之意不在球,而在几乎全程完美的体验。
笔者旗帜鲜明地认为,那些“高大上”的球赛和普通群众没啥关系的,他们吃的海参老百姓吃不到,他们拿的高薪老百姓也拿不到,他们泡的女明星老百姓更是泡不到,比赛的门票价格更是让老百姓望洋兴叹。如果非要说他们和老百姓有关系,那就是老百姓总是从他们身上又双叒叕体验“又输了”的扫兴。
但“苏超”就不同了,票价足够亲民,虽说是一票难求,但靠抢票也是有运气看球的,总比高票价要好得多,要舒坦得多。
从这一意义上讲,“苏超”这是一场没有看客的比赛,大家都是主角,人人都是运动员,有的是足球场上的运动员,有的是城市文明的“运动员”,大家比优惠,比服务,比讲文明,比守秩序。
扬泰足球队比赛前,扬州在全省率先官宣,先是面向全省实行全市国有收费景区日间免费入园政策,继而向客队城市市民送出美食加赠与折扣的“舌尖福利”,这不是比服务,比热情吗?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就是要亮出我们的诚意和热情。
昨天我看比赛,那阵势锣鼓喧天、人山人海,但进赛场井然有序,出赛场更井然有序。出赛场时,体育场门口的免费公交不间断输送球迷和游客向市区、向高铁站,亲切的欢送语把人的心都暖化了,你说怎么可能会出现拥挤现象?就是想拥挤都不好意思拥挤了。
笔者离开赛场时,坐的就是扬州提供的免费公交车,不蹭白不蹭。
飞机从赛场上空昂扬飞越,志愿者热情周到地服务,井然有序的进场、退场,洁净的观赛区,物品遗失无人占为己有的现象,热情礼貌的加油声,尽显观众文明素养——这就是“苏超”带给我的直观体验。当绝大多数人有这种感受,他们中哪怕十分之一人在网上写出感受,那就是泼天流量,你说“苏超”流量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
来个插曲,我昨天打的去扬州体育公园,路上出租车司机问我准备为扬州还是为泰州加油,我说为扬州加油。其时,去体育公园的路实行了交通管制,要绕路。在绕路的时候,司机特意关掉计程,说这段路算他的,麻烦我在赛场为扬州队多喊两声加油。这是多好的主人翁市民啊,每个人都很自然地为城市,为“苏超”尽力,发光发热,这“苏超”能不火吗?
有人说江苏借“苏超”之名,行文旅之实,赚全国人民的钱……话说如此,又有什么不好?6月13日下午,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强调,要全力以赴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积极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
就说昨天,扬州泰州比赛日当天,主场扬州接待游客量较上周六增长80.4%。这就是“苏超”对城市赋能生动的体现。
在拉内需、促循环上,江苏不需要掩饰,也掩饰不了,“苏超”尽人皆知,想低调已低调不下来了,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这是必由之路,不可逆的,无需藏着掖着的。“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是8500万江苏人民的使命和担当。
足球是圆的,足球的方向是球门,但足球运动的文化是全方位的,她可以给全社会赋能,积蓄向上的力量,给人民信仰和幸福感。
此刻我要语重心长和北京日报交流交流,你所看到的足球的角度,那只是你的一般见识,一己之见。足球绝不是少数人的蝇营狗苟、利欲熏心,也不是什么曲高和寡的贵族运动,而是全民的欢乐和希望,是从人民群众心底里升腾起来的磅礴力量。
人民体育为人民,体育只有服务于人民,扎根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生生不息,长久不衰。
个别迂腐的、呆板的、酸酸的媒体需要正视这一问题,转变官僚主义、高高在上的作风,真正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推动文体的繁荣与发展。只有通过尊重人民的选择,符合人民的期待,因地制宜创新创立各地独特的文体形式,才能实现文旅体商的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